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不同,它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内涵。
2020年伊始,中国经济便遭遇到疫情的“强干扰”。在诸多因素的共振下,“新基建”再次被提至新高度。在各大城市发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或清单中,有关“新基建”的项目均为列为规划重点,特别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领域纷纷打起了头阵。在河南省发布的980项总投资额3.4万亿元的项目中,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发展类项目高达674项,传统基建项目仅116项;北京市发布的300项重大项目中,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综合承载研发试验线工程、5G中高频组件创新中心等高精尖产业项目占比达三分之一;广东省1230个重点建设项目中,5G通信、新能源、大数据等项目将占据主导……
新基建是指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涵盖5G基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5G、数据中心等之所以被称为“新基建”,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步入数字时代,光缆、移动通信等网络设备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过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还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内涵。
(1)“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新基建”需要新观念来推进。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基建”的必要性、紧迫性。数字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还是激发全球竞争力的胜负手。事实上,一些地方数字化建设起步早、应用广,在科学防疫、复工复产、便民利企方面更加主动,已显现出“得数字化者得先机”的趋势。
“新基建”要明确新在何时、基在何处、建在何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关键基础是“数字土壤”。各地参与“新基建”进程中,避免投资过度和跑偏,需拓宽视野、增强专业知识,提升数字化硬件与软件的布局能力。
“新基建”要以应用为导向。此次防疫进程中的数字化应用,是顺应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表明数字化“新基建”应当更多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动投资在短板领域,提升数字化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
“新基建”要政企协作,各展所长。数字化进程中,政府组织产业规划、整合资源攻坚,企业驱动技术创新、密织应用体系。政企各有分工,作用不可替代,协作驱动数字化,共同培育肥沃的“数字土壤”,让“新基建”结出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