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尾款怪象”的发生,究其根本主要包括内外两大原因,外在原因是“上头打架,下头遭殃”,层层垫资施工让农民工成为牺牲品;内在原因是农民工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维权意识较低,发现欠薪问题大多只会忍。
建设资金有限,垫资施工成常态。记者了解到,作为承包商,建筑企业垫资施工早已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开发手段之一。部分建筑企业垫资施工后,也会向各类分包公司赊账,而劳务分包公司作为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大多会选择预先垫付工资。
上头“神仙”打架,底下的农民工却遭了殃。由于层层垫资、赊账,一旦开发商与承包商、承包商与分包公司之间出现问题导致工程款延迟支付,处于关系链条末端的农民工就成为“牺牲品”。“而且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承包商、分包公司大多也是通过借贷等方式参与施工,他们拿到工程款后,大多是先把钱用在还款或其他项目上,人工费靠后放。”一名劳动监察部门执法人员透露,资金一旦遭到挪用,就容易带来欠薪隐患。
此外,据一名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工程款是按工程进度拨付,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款、农民工工资往往都能及时到账。但是,到了工程结算阶段或者已经竣工,就常会出现各类纠纷,导致最后一笔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工程款长期处于“不落地”的情况。
就业渠道有限,欠薪不敢告老乡。“出来打工都是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如果工钱拿不到,都是想忍一忍,等一等。”在江西务工的湖南籍农民工姚精良说。记者采访了解到,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往往是通过同乡或是亲属找到工作,这层关系网便成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的重要资源。不少农民工表示,只要熟人、老乡能一直带着他们干活,钱被欠几年、钱少拿一点也没事。
江西省南昌县劳动监察局局长刘国忠说,目前农民工法律意识有所提升,施工前都会由劳务分包公司签集体合同,但因为包工头想和大公司长期合作、农民工想长期跟着包工头干,就养成了即使工资被拖欠几年也不向劳动部门反映的习惯,最终极易造成超过投诉时效,致使工资讨回难度加大。